“但是那有什么用呢”

最近几年,我的读书时间显著地减少了——除了读网络小说之外。每一年都会几次临时起意买一些书,但是最后都是只看过序言。这里面的原因,首先还是时间的分配。一部分业余时间花在了游戏和看动画的消遣上,另外一部分则用来维护 poi,真正大段的可以沉浸下来阅读的时间段所剩无几。当然,虽然我不是碎片式阅读的爱好者,碎片化的时间还是坚持在读东西的,技术文章,论坛,微薄和知乎之类的,但是这部分也不能叫真的读书。另外一方面,我心里面产生了一些计较,虽然不愿意承认,但是对于阅读的作用已经产生了怀疑。

阅读是好的,知识是好的,但是知识并不一定能带来黄金屋,更弗论颜如玉。用时髦的话来说,就是知识不总是可以变现。了解再多的历史,再多的地理,再多的文人轶事,也不足以帮我找到一份工作。从书中懂得了那么多道理,但是也不代表就能过好一生。在大学的时候,我过分地相信了个人兴趣可以给自己带来的优势,自然也很难再相信这份读书的热情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改变。

腹有诗书气自华,这句话应该是没有错的,但恐怕对于活着就异常艰难的我来说,实在太过遥远。有可能是我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不属于有闲阶层,再不能相信自己可以有那样清闲的梦想。

不过,也许值得安慰的是,信息技术的变革,不停地带来信息的爆炸与更新,迫使所有想要站在潮头的人加快节奏,弯道超车变得比以往更加容易,所以以往的那些对于读书的观点,也许不一定能适用与当下和将来。

醉的人们举起杯,笑得眼里都是泪

“人呐就都不知道,自己不可以预料。一个人的命运啊,当然要靠自我奋斗,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。”

前两年的时候,听到的是制造业不景气,后来互联网开始火热,我最终还是想要下心思往那边靠拢。不过实在是每次都站在潮尾,计划跟不上变化。现在股市虚假的景气已显败相,逼得互联网企业开始收缩,一瞬间仿佛又来到了一个冬天。今年各大公司校招规模的突然缩水,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:这个行业的工作开始变得不好找了。

真正强的人,不是早早就看到了浪的方向,就是完全不为风浪所动摇。至于我,实在是眼界不高,连眼前的路都看不清,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往下走了。因为我实在想象不出来,还有什么感兴趣的事情还能让我赚到钱。有生皆苦,现在有酒的时候还是需要放宽心。

P.S. 日志主题又要更新了,不过打开 php 文件看到那些代码我就觉得会浪费人生,就看什么时候有心情了。

写给 26 岁

虽然我对于年龄并没有那么敏感,但是总有一些事情会提醒自己在变老。比如看到论坛上的“23 岁了还在读研”的抱怨贴,比如年复一年的应届生找工作、准大学生问志愿循环,还比如,发现自己觉得不错的 AV 女优都已经是平成 10 年代。心中一旦种下了“变老”这个念头,人也就不知不觉开始对这个命题敏感了。自己也对追求长生不老的想法多了一份理解。

Time waits for no one,特别是在这个变化剧烈,人人争分夺秒的时代,变老的每一天都显得无比地浪费,恨不得立即行动去补救回来。然而真的有时间可支配的时候,却又不知道做什么才好。就和之前写过的一样,梦想是有的,但是没有抵达路途,久而久之,连实现的可能性都无法感觉到了。

前不久读了马亲王(祥瑞御免……)的《十年》,感触良多。两年前我的计划还是和亲王一样,进入一家大型的法资企业当工程师。但是种种原因,自己心仪的几个企业都没有过简历关,而在亦庄的那几个月,我也突然怀疑起这样的升级道路是不是适合自己。于是中途转向,想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找写代码的工作,但因为经验原因,也和自己心仪的一些公司无缘。最后投身新能源行业,我仍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不甘。总而言之,这一两年的心绪也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变得更加焦虑和负面。

不过,我还是再一次确认了自己的宏伟目标:财务自由,可以做爱做的事情,如果要加一个期限的话,最好是能和亲王一样,在十年之内完成。这个目标可能很难,因为人的欲望是会不断膨胀的,我也并没有出色到能够打开一条道路的个人能力,只能说尽量地摸索,看看自己能走到哪里。